没有永远的渠道红利
像以前有什么知乎的红利,有 B 站的的红利、有小红书的红利、有微博的红利、有微信的红利,
但是他这个红利是没有永久的,一定要抓到眼前的红利。
还有一句话:打不过马上加入他。
如果你们发现一个渠道上同行做得很牛逼,一定不要较真,不要跟他杠,也不要觉得我再做别的东西能超过他。
这个渠道已经证明了能把它搞起来,那么你在这一刻一定要跟进。
相信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,无数的品牌应该在抖音上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,花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说服自己去做抖音,
我打不过在抖音的你,所以我加入在抖音做的你,然后寄希望于抖音做得很好,但你比别人很已经晚了一年入场了。
所以第一时间在某一个渠道红利上,看到有同行做得很好,一定要第一时间承认自己的不足,加入他,去做好能够把 ROI 做起来的品效合一的投放。
渠道机会与内容机会
在内容上很多品牌有一个非常大的错误,他觉得消费者会很喜欢他,会陷入到这样自我陶醉。
我们也有过这种想法,我做的坠入星野的品牌,自己做了第一批货,站在我们自己丰富的营销经验上,
觉得我们做的很厉害的货盘,但是没有很充分的做市场调研,也没有很充分的做渠道调研。
我们觉得把货做得很牛逼,靠我们更牛逼的投放能力自然能投出来,结果投出来的 ROI 是我们所有服务客户里面最差的。
我们自己服务客户平均 ROI 有 2 到 5,投自己牌子投出了 1,就意味着货不行,赶紧重做产品,然后在上第二波产品前,去尊重消费者的意见。
所以只要你真的是消费者喜欢的货品,再去结合后面的一些内容,去做内容的投放会很容易的。
所有的渠道,所有 KOL 的价格都会接近其价值,今年他卖货能卖 10 万块钱,他定价就会定到 3 万块钱,他卖 100 万,他定价就会定到 30 万。
你很难长期的去搞到有红利的渠道和永恒用的 KOL,在一个成熟的市场,所有的价格都是围绕其价值波动。
所以在这一刻重要重要的是,同样这个价值 3 万的 KOL 它的价格是 3 万,
但是价格 3 万,他推十个品,中间有两个品卖 30 万,八个品卖 3000 块钱。
所以重要的事情是你怎么去成为他这十个品当中卖 30 万的品,而不是成为同样花了 3 万块钱,但是卖 3000 块钱的产品。
这背后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内容,内容是一个很泛的词,他包含了 KOL 本身喜不喜欢你的产品,
包含了 KOL 乐不乐意去推,包含了在 KOL 的消费者里,到底你有没有真的洞察。
这个 KOL 背后的消费者已经包含了你的这个产品本身的内容,有没有真的抓人眼球。
虽然它包含了很多东西,但一定只有一个结果,同样一个 3 万块钱的 KOL 你是那 20% 卖 30 万的,
还是那 80% 卖 3000 块钱的,这个东西才决定了你这个品牌到底能不能起盘。
所以我们作为消费品,我们要做的是好的产品、好的内容,让我们去成为各个渠道、各个 KOL 里面投产最高的货品之一,否则我们什么都不是。
现在有很火的话叫做,好的内容永远在渠道里面流动。
但是在当下的这个赛道里面,重要的其实不只是好的内容在渠道里面流动,更重要的是好的内容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面放大。
如果一个内容在抖音里面,一个月烧五百万一千万,我们一年要卖两个亿五个亿十个亿,
然后我们这个内容是无法去承载的,那么你短期再好看的 ROI 也是自我的欺骗。
有很多的彩妆品牌,他们前期投小红书,每个月投 20 万、50 万,他们靠小红书的 ROI 投到 2-5 ,一个月能变成月销 200 万的品牌,
但他们要去放量,放到月销几千的时候做抖音,发现抖音的 ROI 只有 0.5,这其实意味着你的盘,你的货和你的内容是有问题的。
你不能把别的渠道上做小规模投放上的 ROI 去当成是自己品牌、自己的产品、自己的内容真的很厉害。
如果没有办法在一个场里面按千万级别去成功放大,那都不能说你的货和内容是对的。
现在很多品牌和很多乙方提案的时候会说我要去做 AB test,我在不同的渠道要有不同的内容的方向,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战略上的偷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