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8-81726582

整合营销

时刻保持对数字市场的敏锐及前瞻性

了解种草的核心 实现全网多平台种草营销不是难事

作者:清晨网络 2022-09-08 08:32:25
听起来种草是比较复杂的事,我们分两个维度说。

第一是【主动检索】,也就是通过用SEO、爆文、广告等方式来占据搜索关键词下的内容位。除了品牌词之外,能占据多少词,决定了能获得多少小红书平台最精准、最优质的流量——比如品类词、竞品词等。

最好的办法当然是,能挖掘到一些宝藏的词汇(搜索量大但是笔记少,商业竞争不激烈),这些词通常并非产品属性,而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、领域、趋势等。如果产品能和这些关键词有强关联,即产品本身的延展性强。往往效果很好。

第二是【被动发现】,这是更考验产品的高价值内容延展性了。

一般来说,有价值的内容可分为三类:

1)信息提供类

无论是购物、探店、旅行、育儿、知识分享以及对解决某一生活工作问题的具体方法等,都属于这一类。

如果能让产品和信息提供进行关联,就会成为【有价值内容】的组成部分。

比如推荐奶茶是产品介绍,但是【告诉你奶茶的卡路里有多少,如何降低卡路里】就属于信息分享,是更有价值也更容易种草的内容。

2)生活方式类

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活场景方式,美食、家居、穿搭等都属于这一类,也是小红书最适合观看和浏览的品类。

在生活方式的搭建中,需要最大限度渲染和聚焦产品本身的影响,防止兴趣被笔记里其他内容签走,因此,通过评论预埋主动影响非常重要。

3)情绪价值类

这是最近在红书很火的一类内容,包括生活感受的分享、工作的分享、读后感等。目前商业化内容的结合度还在挖掘中,但影视营销、图书推广、展会演出等领域,很适合吃这一波红利。

如果产品和服务能更巧妙关联上述价值提供的方向,就更有可能获得平台的奖励。

小红书营销如果展开讲太多了,这里我们再说两个点,也是业内普遍关心的点:

1)小红书,应该考核什么目标

我对团队考核小红书的营销,主要看产品词搜索量。

搜索量由三部分组成,一是主动搜索,二是观看笔记内容后再搜索(回搜),三是搜索品类词之后再搜索品牌词,基因此本能反映出心智份额、内容质量和关键词占位的效果。


2)核心内容策略

有人问,是铺一堆内容把量先堆上么?

这里有一个误区,就是觉得一堆内容能造成品牌被热议的错觉。

实际上,这些内容虽然便宜,但往往质量并不佳,在平台的留存期和曝光增长量是完全不同的:

不仅获得平台推荐的几率很低,而且通常只在刚发布的1-3天被搜索到,此后变沉没了。而优质的笔记,如开头测试,能够带来极其长期的曝光和流量。

因此,正确的打开方式还是是【创造有价值的内容】,和博主共创爆文,并用效果好的模式进行主题复制和加热,持续让精准流量喂投好内容。

3. 微信——关键词:信任

微信上的生意,基本都是基于【信任】的生意模式。

说起微信,很自然会和【私域】联系在一起,如果展开说私域,那确实远超篇幅所限。因此,这个章节还是重点聚焦在微信里【种草】(重点就是私域种草),基于私域的CRM管理、底层运营体系构建等,先不做涉及。

用信任来做种草,归根究底是两种方式:

通过自己的私域;
利用别人的私域。
先给私域下个定义,就是可重复、低成本甚至免费触达用户。

很多人都说,微信的私域才是真私域。

确实如此。

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在微信私域种草的逻辑,就是:划地盘种自己的草,让别人无草可种。

有人说,这么好,那应该全部微信私域种啊。

别急,私域种草的价格,在初期投入时,是比公域更贵的。

在自己的私域种草,需要投入长期的运营、内容等人工成本。而利用别人的私域,众所周知,微信大V的流量是很贵,基本一个UV的价值在1元左右。

但这些流量的价值不容置疑,因为微信熟人社交的底层模型,更容易基于信任关系,让种草的推荐效果更有保障。

因此,从投产比的角度,判断是否要在微信私域种草,核心要看是否产品非常需要【信任】背书。

哪些产品或服务种草,最需要用户的信任呢:

第一,是价格高,因为品质要保障;第二,是经常买,要买了不吃亏。

因此,高价或者高频的产品或服务,更应该考虑把微信作为种草的核心阵地。

在微信种草,有几个方式:

在别人的私域:社群公众号视频号社区团购等;
在自己的私域:企微聊天、朋友圈客户群品牌自媒体(微信号、朋友圈)等;
在别人的私域:争取长期的合作关系。
和抖音或小红书的达人不同,在微信阵地的达人和粉丝之前有更牢固密切的信任关系,尤其头部Kol,粉丝池和流量池都很稳定。

要借助达人的名义背书推广产品,最好是和其产生长期的绑定关系——达人是真实使用、真心喜欢、真诚推荐的。这样一部分能让粉丝相信且买单。

另一方面,这份信任背书可以投射到更多团长、社区、中小达人中,让她们主动选择产品种草和带货。

在自己的私域:打造信任名片。

在自己的私域种草,核心是打造信任名片,根据方式不同,也分为两种:

1)品牌信任名片

品牌基于公众号、视频号打造自身内容,相比较其他平台,更完整、容量更丰富。且主动关注品牌的用户,有更大几率进行深度观看和互动,这是天然获得用户信任的宝贵阵地。

因此,品牌输出的内容,不仅承载价值理念的表达、审美的定调,也承担信任关系的构建,需要从【争取信任】的角度,来讲品牌的故事和产品的故事。

2)个体信任名片

企业微信和社群,从某种程度上,弥补了官方过于正式的沟通。在个性化和信任关系的建构上,具备更强的感召力和粘性。

有一些品牌,把企业微信的朋友圈当作直接的朋友圈平台广告(产品图、优惠福利)、把社群当作无差别优惠话术的分发地。

归根究底,还是在于【种草角色】的认知。个体的信任关系,首先在于【个体】——基于真实个体的分享,对比官方更流露出真实的人性一面,而不是一板一眼的广告。

4. 微博——关键词:议题

微博像一个舞台。

我们都知道,如果让你的产品获得集中时间段的大曝光,需要付出的费用是非常高的。比如春晚、机场大屏、央视广告、APP开屏等。

微博的妙处在于,能把曝光成本极大压低,在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内,让产品站到舞台的聚光灯下。

关键在于【设置议题】

在微博的舆论场,设置议题是获得大曝光很重要的办法,即让产品或者服务成为社会大众感兴趣的议题。

这里操作的关键点在于:

是否足够牵动更多媒体自发传播;
是否留足讨论和热议空间;
必须紧扣产品或服务,让他们自发地成为热议关注点,而不是边缘性植入。
一旦在微博舆论场成为热搜话题,其他平台往往也会有连锁反应,让产品成为横扫各大平台的热潮。

当然,曝光缺点是时间较短,因此适合产品关键上市或其他节点,或者新品牌首次亮相。

5. B站——关键词:互惠

弄清B站的种草讨论,我们先要弄清楚B站的文化和风格。

总体来说,B站的粉丝和up主之间,是一种微妙的互惠方式。

对于涉世未深的人群来说,在接触社会,及应对社会运行规则时,实际上是有一种强烈的警戒感的——不要欺骗我、不要占我便宜、不要让我吃亏。

这个心理非常脆弱,也非常顽固。

B站平台对用户的宠爱和投喂(没有贴片、没有广告、高质量中长视频内容)也强化了【别让我吃亏】的心态。

这个心理反应到和up主的关系上,就能理解up主为什么要追求一种微妙的【互惠平衡】。比如在很多视频里,UP主在要求一键三连之前,必须要说明一个理由,比如我这次评测花了很多钱、我顶着大太阳跑了很久等等,是一种微妙的心理平衡,付出-收获的平衡。

有的up主做广告的时候,因为之前贡献过比较多的知识价值或者优质内容,但广告少,让粉丝们认为维系了【平衡】,获得【互惠】,在天枰上是对等的,因此不反感恰饭甚至为此骄傲,也是这个道理。

很多品牌方在B站种草的时候,有点不知所措,不知道为什么有的被群嘲、被嫌弃、被说省流,有的却能获得支持、获得投币。实际原因在于,这杆内心的秤,是否平衡。

在B站种草的关键点,在于是否让用户感受到【互惠】,即品牌要让B站用户感受到【我不会亏】,在种草内容里,必须反复强调这一点。

除了给补贴、给优惠、薅品牌方羊毛;如果能达到精神层面的互惠,在B站内容也是行得通:

例如让粉丝们开开眼界:新奇玩具、昂贵产品、特别体验等;
或者把广告内容做成非常有意思的卡断,甚至留足吐槽的空间,用【提供吐槽素材】和B站用户达到互惠的心理平衡(当然品牌也要平衡自身的调性)。
6. 知乎——关键词:氛围

在整个种草体系里,知乎的角色,类似【氛围组】,就是【全网营销,知乎加码】的感觉。

因为整个知乎的流量被打得很松散,内容基本KOL驱动,流量聚集程度较低,单点爆发性也不强。

知乎自己对外的营销方案里,有个定位还挺有趣,就是【上班摸鱼,下班剁手】——碎片时间里看热闹、杀时间,购物前再搜一下问题做一个参考。

看起来和小红书有点类似,但知乎的购物属性较弱。

适合知乎种草的,往往是标品为主,尤其是需要专业人士的评测、避坑、评选、科普、解答,比如3C数码、护肤类、母婴、健康类等。

深陷红海的产品,如果在参数或者工艺、材料、成分上具备优势,且容易数据可视化或者效果导向呈现,适合在知乎做消费决策链路的种草。

高客单价的新品上市(汽车、手机),或者蓝海创新品类,也可以做一些全面深度内容,给精准搜索一个不错的结果呈现。
相关推荐